鼓乐声响起,20余名表演者或举花伞、或摇彩扇,扭臂、翻腕、抖肩、塌腰、撇脚……一招一式间,极富民间韵味。吸引大家伙儿的这种表演叫井陉拉花,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,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。2006年,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,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对井陉拉花来说,男女对舞最有意思。男演员身着蓝色马甲,女演员则穿一身红;男演员左手撑着花伞,右手举着粉红色绢扇,而女演员左手拿着手绢,右手摆动绿色绢扇。一对对儿的“红男绿女”,跟着音乐节奏,屈膝抖肩,你来我往,绢扇花伞上下翻飞,喜庆有加,引得台下掌声连连,不少观众都掏出手机、相机拍照留念。
[详情]
“南鱼龙灯”并无文字记载,在清朝嘉庆年间就已形成,主要是口传身授,至今已有百余年。2012年,南鱼村传统民间舞蹈“南鱼龙灯”入选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南鱼村村主任马计清说,2012年,在当地县、乡两级政府的推动下,南鱼传统民间舞蹈“南鱼龙灯”入选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下大家有了劲头。在李彦峰的推动下,村里很多年轻人开始逐步了解、学习龙灯这一传统民间舞蹈,经过几年的发展,村里专门舞龙灯的已经达到30余人,全村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会舞龙灯,这项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文化遗产重新变得繁荣起来。
[详情]
据介绍,“抡花”是滦平县火斗山乡大店子村的传统民俗文化,属于民间花会中的一档,在当地历史久远,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。当时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免于火灾而祭祀“火神”的一种仪式,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。并于2014年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“抡花”须在夜晚进行才能达到最佳视觉效果。当日,夜幕降临,在大店子村广场中心的花架上,梁志福和他的助手们点燃花筒,缓缓转动摇臂。花架上的两个花筒开始转动,初时火花闪闪,接着铁花飞溅,大约20分钟左右,抡花人摇动花架的速度逐渐增加,观众的加油声也此起彼伏,金色的铁水被一层层地甩出来,瞬间整个场地火树银花,交织成耀眼的光环,似一巨大金钵倒扣于地发出万丈光芒……
[详情]
武安傩戏,发源于夏商时期,形成于先秦时期。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傩的记载。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,仍保留着古拙的风格和神秘的色彩。是冀南最有特色,最具吸引力,最隆重的大型社火表演活动。也是迄今保留最完整,内容最丰富,形式最独特的民俗文化画卷。她浓缩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原始精华,融历史、民俗、民间宗教、原始戏剧、歌舞、服饰于一体。寓情于舞,寓情于戏,寓情于神。
[详情]